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家长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绑架,从孩子落地就开始担心孩子的教育,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英语启蒙、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轮番上阵,恨不得把孩子培养成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的小全才。
我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尽管不知终点在何处,由此给妈妈们带来的焦虑感伴随着孩子的求学过程,看了《我是个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之后,发现母亲的焦虑不管处哪个阶层,哪个国度都深陷其中。
铂金包是爱马仕的一款爆款拎包,最便宜的也要几万块人民币,但还不是你有钱就买得到,要排队预约,限量发售。看到这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描述时尚的书,那你就错了。《我是个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还有一个很长的副标题:一个耶鲁人类学博士的上东区育儿战争。解读副标题你会发现“耶鲁”“人类学博士”有名校加持,博士光环,上东区是纽约曼哈顿的富人区,那是美国上层精英人士也会陷入育儿战争。在我们眼里,那是一群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有钱人,还有什么忧虑的事情呢?
01妈妈的焦虑,哪个阶层都有
全世界妈妈的焦虑都是一样的,从曼哈顿到迈阿密到马里,妈妈们都在被同样的恐惧、不安和欲望牢牢控制。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我是个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的作者薇妮斯蒂·马丁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大都市的妈妈有什么不同。
马丁博士的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因为事件带来的恐惧,他们决定搬家。搬到纽约上东区,那即是富豪精英阶层的居住地,也离她先生的家人更近一些,彼此有个照应。但是上东区贵妇们的生活方式刷新了作者的认知,她们傲慢、冷漠且自命不凡,排斥圈子以外的人。
作为人类学博士,作者知道人科动物要是没有归属感,不能真正融入群体,就会迷失自我。要想在上东区生存,就必须融入这个圈子,否则孩子就没有玩伴,自己受人排挤,没有朋友。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要想培养友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感到压力爆表。
但那些贵妇人也一样,她们承受着不能踏错一步的巨大压力,要时刻充当完美的母亲,完美的衣服架子和性感女人。在人们大谈阶层固化的今天,阶级流动仍然存在,而且阶层上升的概率远远大于掉下来的概率。正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皇后对跑不出去的爱丽丝说:努力奔跑只能让你停在原地,要想去别的地方,就要比现在快两倍的速度奔跑。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连幼儿园都开始精英化教育,入园申请比耶鲁大学的申请还麻烦,父母不但要写长长的入园申请,接受面试,就连两岁的孩子也得接受面试。就连这些顶级富豪都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怀有深深的恐惧感,何况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
02彻底进入新世界的临门一脚——铂金包
作者搬入上东区后,一直渴望融入这个圈子,因为孩子需要玩伴,自己也需要朋友。人需要归属感,如果不能被接受,会陷入迷茫,所以要进入圈子就得研究她们的文化,遵守她们的规则。
让作者迫切想要一个铂金包是来源于一次挑衅。铂金包是爱马仕的爆款拎包,全球限量发售,最便宜的也要几万人民币。一天作者提着超市的塑料购物袋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贵妇逼的差点撞上路边的垃圾桶(路上并不拥挤,几乎没有行人),贵妇用她的漂亮包撞了作者的胳膊,然后得意洋洋地笑了。
从买房开始,人人都会根据你的衣着打扮判断你的财力以及能力,在心里给你分好等级。贵妇们尤其如此,一个漂亮的、价格不菲的包就是女性战场的刀剑和盾牌。顶级限量版的包不仅彰显女性身份的尊贵,也代表了背后男人的财力。作者提到:曼哈顿是个阶层分明的地方,你所拥有的东西,是在告诉别人你属于哪个阶层,以及你有多少财富、人脉与力量。
在她们那个物质过剩的阶层,拥有一件别人没有的东西,或者自己有但不希望别人有的东西,看着别人求而不可得,那才是她们的乐趣。铂金包也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还需要托关系排队进入候补名单,慢慢等待。这是稀缺品的魅力,只要你手中握有稀有资源,就能让世界天翻地覆,或至少可以反转根深蒂固的社会阶层。你拿什么包,开什么车是在告诉别人你的身价。
最后,作者如愿以偿买到了铂金包,接受了上层人的游戏规则。
03即使身为天之骄子,人生还是有无法躲过的事。
在上东区贵妇们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也是永无止境的焦虑,她们必须时刻保持完美的母亲、完美的体态、完美的衣服架子。孩子的教育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她们就是不合格的母亲,对她们而言,丢脸等于丢掉灵*。由于她们不工作,所有的收入都来源于丈夫,有些甚至给妻子“年终奖”。很多人的人生,以及她们的幸福快乐、她们存在的价值,都得仰赖她们完全无法控制的人事物。
尽管她们有高学历、身段窈窕、外表雍容华贵,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身后的男人。金钱也无法让人免于焦虑。
后来作者意外怀了第三胎,纠结之后打算留下孩子,结果孩子意外流产。这是大多数母亲心痛又无力解决的事情。正是这次意外他得到了很多上东区妈妈们的关心,人类从来无法独立的、与世隔绝的养育孩子。这次意外激发了女人们作为母亲的天性,很多女性就是靠这种关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共同养育一个孩子,所以对于你的情感他们感同身受。
书的最后作者搬离了上东区,因为孩子上学和工作的缘故。我们从本书中还是可以看出精英阶层超乎常人的自律,连作者都说那个世界一丝不苟,令人心安。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也没有人活得称心如意,每个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所以生活是养自己的心,只要自己过得舒心快乐,那就是没有虚度年华吧!
对于母亲而言,有了孩子之后很多的重点都放在孩子身上了,育儿的焦虑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超级富豪都有。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面对无法掌控的未来,唯有拼劲全力的投资教育,看来“知识改变未来”是人类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