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失代偿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来自细节控的重要提醒在上海必去的滨 [复制链接]

1#

黄浦江两岸45公里贯通以来,还江于民的公共空间一直颇有人气。

两年来,它的使用情况究竟怎样?是否达到预期?

记者沿45公里岸线重新体验了一遍。那么长的滨江空间,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我们提出一些细节上的建议,是为了以更高要求,照亮城市的未来。

杨浦滨江:

设计精美,但需醒目的安全提醒

10:30

5人跑步锻炼,3名游客正在拍照,3组家庭带着小孩闲逛。

从杨树浦路地铁站下来,走到秦皇岛路入口处,立式指示牌清晰标注了轮渡、杨浦滨江的位置。

但第一次走这里的路人或许仍会困惑。指示区是一条长长的园区小路,一栋栋挂有公司名称的办公楼坐落在一旁,一瞬间仿佛错入别人家的园区。唯有“绿道”标志提示,让人稍微安心,意识到没有走错。

小路尽头转弯后,杨浦滨江终于出现在眼前。作为“世界现存最大的滨江工业带”,工业感的风景迎着江水扑面而来。

它从生产“锈带”转为生活“秀带”的设计被广为报道和知晓。各种钢质拴船桩、混凝土系缆墩、老工厂结构框架等,巧妙融入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中。

人们也确实喜欢杨浦滨江。时不时有年轻人身着专业运动服迎风跑步。有几组家庭,老人带着小孩一起散步。间或来一些散客,逮住一个历史标志物拍个不停。

然而,那么多金属框架、做锈装置裸露在外,也有安全问题。

一个5岁的小孩刚跑到钢架下准备玩耍,就被妈妈立即阻止,“危险,别碰!”

地面好几处,刻意留下几块锈迹斑斑的铭牌以作纪念,设计的初心令人赞叹,但容易绊脚摔跤,有一块铭牌位于斜板上,有小孩的家长必须小心看护。

保留美好的历史空间固然重要,但醒目的安全提醒同样少不了。

这里有一条“杨浦滨江观光车”路线,敞开式公园电车,从秦皇岛渡口一直驶到腾跃路站。

但奇怪的是,明明是一条直线线路,却被刻意分割成abc三条线,每条线仅一小段路、两三站即达终点。有游客看着站牌发出疑惑:“分3段的意义是什么?”

观光车票价为5元/人,意味着,从起点坐到终点,需要坐满3条线,中间下车2次等待换乘。需要提醒的是,电车线路有几处并未临江而行,而是在外围行驶,江水时隐时现,更适合参观一些处于腹地的工业遗存。

有市民表示“这点距离,还不如江边走走,风景更好”。电车司机说,周一到周五观光车空载率很高,尤其早上全程空载的概率很大,除非有一些活动,或一些团队游客才愿意包车参观。

两个码头:

重要节点,缺乏精细化管理

12:30

6人慢跑,5人骑行,并无游客,一对老夫妻正沿江漫步。

杨浦滨江的渔人码头,是一个重要节点。大型商场、广场,以及所谓的“网红台阶”坐落在此。

商场里除了餐饮店在中午略微热闹些,其他地方几乎看不见有人活动。刷成蓝色图案的大台阶显得十分醒目,却空空荡荡,无人拍照,连孩子都不愿意逗留玩耍。

不过营业员表示,这里双休日情况稍好些,“毕竟商场还是有人来逛逛的”。

“单纯的摆拍,容易因缺乏实际功能被人抛弃。”随行的同济大学学生姚梓莹分析,这里离江边风景有一段距离,四周也无太多服务和娱乐文化设施,平日里在大台阶上坐着,似乎有点无聊。

从渔人码头乘坐摆渡船,到达对岸浦东新区的民生码头。

一下渡口,只见乱放的自行车和汽车挤作一堆。一些共享单车甚至堵在了汽车车头前。

民生码头有一处重要风景点:筒仓前长长的二层廊道,曾引来媒体竞相报道,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和观景平台。

然而廊道入口处的台阶,几辆面包车正停在那里,车头正对台阶,堵得严严实实。

渡口、节点处的空间细节,给人留下的印象,丝毫不亚于滨江空间本身,需要精细化管理。

沿着长长的二层廊道往上,在工业风格的框架下穿行,时而笔直,时而环状盘旋,江边风景随着角度变化一步一景,漫步或健身颇有乐趣。

即便工作日的上午,依然不乏骑行爱好者踩着昂贵的自行车穿过。廊道里的骑行道和步行道严格区分,标志清晰,安全系数很高。“不愧是真网红打卡点。”姚梓莹说。

不过,这里的亲水空间也有一些细节有待提升,比如洗手间和垃圾桶的配置较少,廊道下匝道背后,有一排一不小心就会错过的流动厕所。

浦东滨江:

人气太旺时,休憩设施不够

14:00

一路有超过20人骑行锻炼、跑步健身,亲水空间游人不多。

骑共享单车,沿浦东滨江岸线一路往南。

大概属于同一个区的缘故,浦东岸线的空间,几乎每隔几公里就有统一的信息标识、服务站点,系统化感受较好。

连绵起伏的步道、骑行道贯通全程,但并不紧邻滨江,而是位于绿化小坡上,骑行者只能从坡道上俯瞰江水。

想要走入亲水平台,必须先把单车停在指定地点,再找有台阶的入口,逐级而下。

这样的空间分割,保证了亲水空间的安全,也让步道、骑行道自成一体。

只是步道、骑行道上视野所及,江边风景时有时无,可考虑种植的绿化尽量以低矮灌木为主,而非高大的乔木。

今年58岁的市民吴先生说,他家住在离江边3公里的小区,只要天气晴好,宁可骑车,或者坐2站公交再步行,也要来江边吹吹风,“空间贯通,每天散步,就当来锻炼,勿要忒适意哦”。不过他指出,节假日期间如果来江边,几乎摩肩接踵,连座位都不够用。

“可以像民生码头的亲水平台那样,把树池的边缘设计成座椅,增加休憩设施。”同济建筑设计院梁瑜说。

梁瑜正在参与一份调研,分析不同时间段,滨江有哪些人群使用。早上居民较多、下午游客较多、晚饭后男女老少都会前来。可一旦人多了,由于休憩设施不够,很难停留,多数人逛一逛,不会多坐。

另一个可提升的细节是指示牌。比如新华滨江绿地处的立式指示牌,颜色采用金底白字,以及少量灰字。

鼻尖都快顶到牌上了,依然看不清白字是什么,只见白花花一片。指示牌几乎形同虚设。

另一个引人吐槽的点,医院附近。这里的滨江骑行道属于二层廊道,望向江面时,几乎啥都看不见——因为一个高高的绿丘挡住全部视线。

绿丘设置了许多台阶,似乎鼓励人们爬上台阶,在绿丘顶上观景。但它本身造型并不好看,顶部也无多么令人惊喜的风景。若是为了眺望江水,还不如骑行廊道视野更好,或者下亲水平台走走感受更贴切。因此,经过的路人都没有拾级往上爬的意愿,而是把绿丘当作障碍物一般绕开。

“即便不得不保留一些构筑物,设计也需要美观或者实用,从体验者角度出发。”梁瑜感叹。

两处地标:

人气旺盛,活动有趣

13:30-15:30

人群活跃,商务办公、闲逛休憩、吃饭聚会,各种需求都有。?

作为浦东滨江的重要节点、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改造的工业遗存,船厂是一处网红打卡点。它毗邻陆家嘴,集中了咖啡馆、酒吧、剧院等,与腹地的商务区融为一体,充满活力。

但是细节仍有待提升之处。船厂的演出信息指示牌竖立的位置,离水泥道路隔着一条阴沟格栅,一不小心就容易绊脚。布告里的信息还停留在半年前,久未更新,给人缺乏维护的感觉,倒不如不放。

船厂面朝滨江的底层店铺,有咖啡店、酒吧,座椅外摆,营造出适宜的气氛。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们与江水之间,还隔着高耸入云的林木丛,不仅与其他路段的滨江绿化格格不入,而且极度遮挡视线。

再往前,是小陆家嘴核心区的滨江,离正大广场只有一条小马路的距离。低矮而宽阔的亲水平台上,品牌快闪店引人注目,内部有趣的手办、二次元标语,在滨江空间的背景衬托下,别有一番趣味。

此外还有一些咖啡店,沿着亲水平台展开,可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望着黄浦江水发呆,显得颇有吸引力。

“这里大概是滨江最热闹的商业段了。”梁瑜说。45公里滨江空间,除非有商场,一般很少有一边喝咖啡、一边吹江风的机会,这里的惬意赏景更为难得。

一位在附近办公的人说,国庆节期间,此处咖啡店的外摆几乎坐满了人,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徐汇滨江:

空间割裂,缺少公共设施

16:00-18:00

2位滑板青年,1名跑者。工作日人不多。

徐汇滨江的一大优点,就是走在城市路段,已能一眼望到江水。相对于隔着成片厂房的杨浦滨江、隔着绿化坡道的浦东滨江,这里从腹地可直接进入滨江空间,仅需穿过一条市政马路即可到达。

龙美术馆门前的滨江空间开阔平坦,堪比一个大广场。若能有一些商铺或服务设施,必然人气旺盛,魅力凸显,当初朗读亭就设在此处,并非没有原因。但可惜的是,除了两个驿站“水岸汇”,就没有什么服务设施。

上个厕所,需要跑一段路:要么去龙美术馆附近,要么去其中一个“水岸汇”。

更为可惜的是,这里原本有一些不错的活动设计,比如一个大型滑板池,曾经吸引了不少滑板青年,但如今已经斑驳不堪,表层颜色深浅不一,不仅影响市容,也有一种疏于维护的感觉。

又比如,附近绿化区里的萌宠乐园,专门供人遛狗。姚梓莹说,今年国庆期间,她看到乐园里挤满了各种宠物狗,几乎每平方米就有两三只,特别有趣。

但如今乐园贴出告示,园门封闭。

还比如,滑板池有一端口,被一扇小门挡住。小门的另一头是一段绿化中的废弃铁轨。

原本人们可以直接穿过铁轨,走到滑板池附近,但现在必须从外围绕行。而封闭的铁轨空间,景象凋敝,闲置无用。

这些曾经的奇思妙想、精心设计,如今却显得清冷。同济大学副教授姚栋认为,龙美术馆侧身站立,并未直面马路或滨江,仿佛一个高冷的旁观者,并未融入整个公共空间,“艺术空间与滨江空间刻意割裂,有点遗憾”。

另外,这里的骑行道和步行道完全分离,骑行道在马路外围,已经意义不大。

更多视频和专业分析,可点击另一偏文章

《上海最适合漫步的线路,岂能不算上它!视频带你走一圈45公里滨江》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杨浦滨江船坞夜景。姚栋提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