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失代偿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电影死亡诗社为什么我们需要寻找生命的 [复制链接]

1#

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所男校,该校去年75%的学生都去了常春藤大学,这是校长诺兰教授最引以为豪的。父母们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所校风严谨的预备学院来,就是冲着该校超高的藤校录取率。

尼尔是被父亲给予了厚望的孩子,他对父亲的礼貌甚至不是一种尊重,而是一种服从。的确,目前来看,他从未让父亲失望过。父亲来通知他,这学期尤为重要,所以他需要取消其他课外活动的时候,象是上级向下级传达一个指令。尼尔想反对,父亲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他把尼尔叫到寝室外,继续用上级般的严厉口吻告诉尼尔,你不许在外人面前忤逆我。

尼尔想辩解,想告诉父亲,他并没有忤逆,但父亲立刻打断了他的解释。父亲告诉他,等你考上了医学院,你想干嘛都可以,但现在必须听我的。

小小一个片段,将男主角尼尔的困境展露无遗。父亲对他充满了控制,将他作为自己人生遗憾的弥补品,而不是一个有独立人格、有被尊重需要的人。尼尔表面上适应的很好,礼貌的称呼父亲为“先生”,在学校里品学兼优。但实则,他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想要做什么。

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维持好的心理平衡是具备破坏性的。总是做着应该做的事,需要做的事,渐渐的一个人就会觉得他的人生很可悲。每天睁开眼,会被空虚感席卷而没有动力起床。

因为他的选择权被剥夺了,他喜欢什么在父母眼中不重要,他应该按父母的决定去做什么、吃什么、从事哪个行业才更重要。在被摄取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力时,父母往往还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象尼尔一样的孩子无从反对。所以尼尔不但服从了父亲的要求,甚至还为此找了一个勉强让自己心里平衡一些的理由,“你知道我总是揽太多事在自己身上”。因为孩子永远都不想让父母失望,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们愿意做很多事。

如果不是基廷老师的出现,尼尔和他的同学们也许就这样读完这个学期。

基廷老师的上课风格让孩子们太意外了,他把他们带到学校往届学长的照片前,让他们聆听这些当年和他们一样朝气勃发但现在已经故去的人们想告诉他们的话。当然,照片不会说话,已经作古的学长们更不可能发出什么声音。是基廷老师想要告诉这些孩子,去把握当下,去创造你们精彩的人生。

基廷老师也是这所地狱学院毕业的一员,有过同样的经历,他很清楚孩子们看似平稳的生活中被压抑掉的东西。所以他选择回到这所学校任教,想要在孩子们还没完全沦为工具人前,给他们的灵魂一个自由的出口。

下课后,依旧抱着一大堆书的孩子们对今天的诗文课很困惑,卡麦隆甚至有点担忧的问“这些是否要考试”?但是晚上,尼尔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了“把握当下”这几个大字,可见这对他的触动有多大。

其实不止他,其他孩子也一样。尼尔的新室友托德是个害羞内向的孩子,在淋浴房大家相约晚上一起组织学习小组的时候,他默默坐在窗台上一言不发,若有所思,似乎也在思考些什么。

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

他们这群其他人眼中的学霸,不管来自哪个阶层,有个共同目标:考上藤校。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上藤校,只知道在自己短短的十几年人生中,这是活着的全部意义。

现在有位老师用如此印象深刻的方式告诉他们,要把握当下,去创造自己的卓越人生。可是,什么样的人生才是自己创造的呢?他们一无所知。也许当下他们能把握的就是今晚的数学学习小组,或在父亲的要求下去拜访以前的校友获得考入藤校的人脉和经验。其他的,他们从未想过。

实在不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尼尔把刚写好的“把握当下”的纸片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抽出一本化学书开始温习。可是,这几个字已经象种子一样种在了他们心中,等着有一天破土而出。

诺克斯无奈的跟着父亲安排的教授去拜访他们的校友,没想到却遇到了让他一见倾心的女孩克丽丝。仿佛白天基廷老师在《致少女》这首诗中提到的那句,“趁时采下玫瑰的花蕾”的情境还原,这朵玫瑰现在就在诺克斯的眼前。

当时基廷老师问大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人认为,作者很着急,所以要马上把玫瑰采走。基廷老师告诉他们,这就是“把握当下”。因为我们终将成为虫蚁的食物,成为一堆黄土。生命的有限,才能让我们把握时间,去思考在这有限的生命里你想如何创造它、体验它、享受它。

人类的生命相比许多地球上的哺乳动物而言已经很漫长了,也因为这种漫长,似乎让我们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特别在年轻的时候,仿佛自己可以活一辈子似的。可是时间的流失往往会让我们一回头,才发现错过了许多。

基廷老师的第一堂课,就是想告诉这些孩子。把握当下,是从现在开始寻找你想要的人生。不是从你进入大学后,也不是从你开始工作后。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去思考,接下来我的生命要如何度过。

基廷老师的第二堂课,让大家把关于“如何理解诗歌”这章都撕了。

德尔顿是第一动手的,因为当基廷老师让卡麦隆假装一本正经的把这章读出来的时候,德尔顿已经无聊的在纸片上画画了。从德尔顿的态度可以看出所谓如何理解诗歌,的确是些一本正经的胡扯,无法引发读者的兴趣。德尔顿对基廷老师传递理念的认可也从第一个动手撕书可以窥见,之后他也是除尼尔外,唯一没有出卖老师的学生。

当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把这章书都撕了,基廷老师对诗歌的理解课才真正开始。不破不立,对这群循规蹈矩惯了的孩子而言,只有打破“读书有用论”才能让他们真正走上享受诗歌,享受文学之路。

所以基廷老师说,“我们学习诗歌不是为了好玩,是因为我们是人类中的一份子,而人类总是充满激情的。学习医学、法律、工程,的确都是高尚远大的目标。但追求诗与美,浪漫与爱情,却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基廷老师希望告诉孩子们,时间紧迫,把握当下,每个人都需要去寻找活着的意义。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算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呢?

尼尔给出了答案。

第一次,他因为表演感受到了充满胸腔的那股激情,那股诗里、文学作品里无数次描写过的激情。他兴奋的告诉室友托德,他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哪怕托德给他泼冷水,告诉他,他的父亲不会同意的,尼尔也不在意。他需要让自己沉浸在这种找到自己生命意义的喜悦里一会儿,哪怕再多待一会儿都是快乐的。再多待一会儿吧,毕竟这是他真正开始审视自己人生的重要时刻。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获得这种兴奋的体验,获得被某件事物突然击中的喜悦。因为想再次品尝这份喜悦,人才会如饥似渴的阅读文学作品,才会随着音乐起舞,才会在电影院泪流满面。然后你就会知道未来的人生想要怎么活,没什么人、什么事能阻止你。

如果你也品尝过这种滋味,并因为这份激情而走到了现在,那么恭喜你,已经找到了你的人生意义。

而在这些孩子寻找自己生命意义的过程中还有重要一环需要完成,就是给予一个空间,一个喘息、放空的区域。对于这些在地狱学院住宿的孩子们来说,每天的时间几乎都排给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和可以加分的体育项目的练习。而基廷教授曾经的“死亡诗社”原址,一个离学校不远的天然洞穴,就成为了孩子们的喘息空间。

洞穴好象一个子宫,将这些被“有用论”和“成才论”束缚住的灵魂拥抱在自己怀里,让他们可以在里面进行各种尝试。阅读他们喜欢的诗歌也好,带女孩来玩也好,偷父亲的雪茄轮流抽也好,哪怕说几个会冷场的恐怖故事。因为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他们品尝到了自由的滋味,原来凭着喜好选择一些事和朋友们一起完成是多么愉悦。

渐渐的,孩子们变的鲜活起来,愿意去做更多尝试而不是父母老师规定他们去做的事。尼尔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诺克斯勇敢的向心爱的女孩克丽丝表白,连拘谨的托德都能在基廷老师的带领下打开自己的感受之门做出了惊艳全班的诗歌。

基廷老师的教学方式真的很有趣。他带着大家去操场射门,射门的孩子必须念出一句诗句。一边运动一边背诵诗句,诗句和射门时的体感产生了链接,能更容易被记忆。还带着他们在庭院里随意的走,通过捍卫自己走路的权力来体验对自己身体和权力的掌控感。

获得自由的感觉真好,不过必然带来一些后遗症。德尔顿利用自己是校报编辑的特权将署名“死亡诗社”的诗歌发表上去并印刷了,且在校会上表演了“上帝要和校长通话”的行为艺术。尼尔瞒着父亲报了“仲夏夜之梦”的话剧演出,并顺利通过面试。基廷老师对他们的越界做了小小的规劝,毕竟他们还在没有成为能独立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在想要获得更多自由和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的路上,他们还需要学习,也需要有成年人的引导和帮助。

但帮助不是控制。尼尔的父亲坚决不允许他参加表演,更不同意他未来去报考戏剧类院校。尼尔瞒着父亲参演并大获成功,原来以为父亲看了他的表演也许会松动,没想到等到的是更可怕的后果。父亲已经为他安排了军事化管理的院校,并规定他之后要报考医学院。连他未来一辈子的职业方向,也被父亲安排完了。

原来大洋两岸糟糕的父母都是类似的。当孩子渐渐长大,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发展出了自主意识并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时,这些糟糕的父母不是为孩子们感到高兴,而是觉得恐慌。送去军事院校也好,送去网瘾治疗学校也罢,目的不过是惩罚想要获得独立人格的孩子。

尼尔无法想象失去表演的人生是什么样,可是他看了一眼泪眼婆娑的母亲,颓废的坐了下去。影片没有用过多的篇幅交代尼尔的家庭,但从电影刚开始尼尔的父亲为他决定退出年鉴编辑的工作时曾经用“母亲为他自豪”,以及要求尼尔转去军事学校时,想要抗辩的尼尔看了一眼母亲就坐下来了这些细节,也许可以推断出,在对尼尔的控制中父母是套组合拳。

也许强控制的父亲的失望和愤怒尼尔渐渐能够承受,但母亲的无奈象软绳子也会把尼尔拴住。最后尼尔选择了用父亲的手枪自杀,也是告诉他们,是他们害死了他。或者,是这个地狱学校,是只关心升学却不关心他们的教育制度害死了他。

当托德在睡梦中得知尼尔的死讯,他穿着单薄的睡衣一个人冲进了茫茫雪地中。苍茫的天地间只有赤条条的他,再无象尼尔这样可以捍卫自己人生意义的人陪伴托德了。

原本就对基廷老师看不顺眼的校长以开除为胁迫,让孩子们一个个承认尼尔是被老师教唆自杀的。不出所料,第一个动手撕书的德尔顿宁愿被退学,也不同意签字指认老师。因为他从来就是一个捍卫者,捍卫自己的权力,捍卫自主意识。第一个出卖老师的卡麦隆,也不能简单的认为他多么卑劣,他只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基廷老师的第一次课后,他关心的是“把握当下”是不是一个考点。看出校长目的他也知道自己和朋友们无论是否签字,基廷老师都留不下来。所以,他选择向自己抗衡不了的现实低头,也情有可原。

而看上去性格最软弱、最内向的托德,成为了第一个站上桌子声援老师的孩子。德尔顿的强悍,尼尔的自杀,都震撼着他。不过,谁做第一个人都没关系,因为种子已经开始发芽。寻找生命的意义,如同基廷老师说的,只要是人类就想要去做。因为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终其一生,都会去找到那个让我们为自己的生命而激动的意义所在。既然是宿命,那么不如现在就开始。

不要为基廷老师的离开而难过,就象第一次他们见面,基廷老师让孩子们叫他“我的船长”。“啊,船长,我的船长”源自于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纪念林肯总统》中的一首诗,而诗中的船长带着水手们完成了艰难的远航后,成为躺在甲板上冰冷的尸体。这预示着基廷老师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必然被当下的环境所不容,终将以某种方式离场。可是他依旧要那么做,这就是先烈的觉悟。

那么之后,完成了远航的水手们,看过了真正的风景,之后的航程需要靠他们了。就如同看过了电影的我们,如何开启自己人生的意义,也需要靠各位自己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